ca’el頸鏈
阿美族傳統裝飾品種類大致可分為頭飾、耳飾、項飾(頸飾)、胸飾、腕飾、腰飾和腿飾等七類。
隨著地域及枝系的不同,可以憑藉服裝配飾的使用習慣及花色分辨其來歷,許多老人家可以單憑一個情人袋或是片裙的形式,就分辨出對方來自哪個部落甚至是某個家族 。
配戴頸鍊(Ca’el)便是海岸阿美特有的配飾類型,過去在台東成功以北到花蓮港口部落以南範圍內的部落可以看到族人們在年祭(ilisin)時配戴,近年來也可以看到其他非海岸阿美的族人開始把頸鍊作為搭配傳統服的配飾。
依照傳統阿美族生活習慣,裝飾物是於成年以上才可配戴,其代表著財富與地位的象徵;若佩戴飾物為獵物之骨或牙所製,不僅是代表勇敢,且有美觀與榮耀等功用。飾物之材質與形式亦可推測在不同時期阿美族人對外接觸,飾品受荷蘭人、漢人、日本人以及不同原住民族群交流的影響。
資料提供 伊麥.阿蹦 Imay Apong
走過的路(2017-2016調查)
☞照片版權為本人、當事人以及部落所共有
部落族人請隨意取用
如有商業使用
請先取得三方授權同意。
走過的路;舊長虹橋美景
@照片出處:(2017調查)
走過的路;靜浦往靜安路上
@照片出處:Pihay 陳玉里(2016調查)
走過的路;已拆除的軍醫務所
@照片出處:Komay 曾玉珠/花蓮縣豐濱鄉靜浦國民小學(2016調查)
走過的路;舊長虹橋風貌
@照片出處:Pihay 林美花/Pihay 陳玉里(2016調查)
走過的路;三富橋農耕
@照片出處:Pihay 陳玉里(2016調查)
走過的路;三富橋山路上
@照片出處:Oseng 黃金妹(2016調查)
天主堂(2017-2016調查)
☞照片版權為本人、當事人以及部落所共有
部落族人請隨意取用
如有商業使用
請先取得三方授權同意。
天主堂;2009
@照片出處:(2017調查)
天主堂;早期
@照片出處:Lafay 鄭海妹(2016調查)
天主堂;約莫日治(日據)時代
@照片出處:Lafay 鄭海妹(2016調查)
天主堂;上教會
@照片出處:Korah 黃金妹(2016調查)
天主堂;感恩祭
@照片出處:Korah 黃金妹(2016調查)
O’rip 生活(2017-2016調查)
☞照片版權為本人、當事人以及部落所共有
部落族人請隨意取用
如有商業使用
請先取得三方授權同意。
O’rip 生活
@照片出處:(2017調查)
O’rip 生活
@照片出處:(2017調查)
O’rip 生活;農事
@照片出處:(2017調查)
O’rip 生活;殺雞
@照片出處:Usay 黃金妹(2016調查)
O’rip 生活;殺豬
@照片出處:Usay 黃金妹(2016調查)
O’rip 生活;準備雞飼料
@照片出處:Pihay 陳玉里(2016調查)
O’rip 生活;出海口
@照片出處:Dongi 鄭香蘭(2016調查)
O’rip 生活;出海口
@照片出處:Tingo’ 林秀麗(2016調查)
O’rip 生活;傳統捕魚技法
@照片出處:Oseng 陳秀娥(2016調查)
O’rip 生活;製作傳統草蓆
@照片出處:Lafay 鄭海妹(2016調查)
O’rip 生活;搗碎食物
@照片出處:Korah 黃金妹(2016調查)
O’rip 生活;煙草香菸
@照片出處:Dongi 林秀琴(2016調查)
O’rip 生活
@照片出處:Usay 黃金妹(2016調查)
O’rip 生活
@照片出處:Dongi 鄭香蘭(2016調查)
O’rip 生活
@照片出處:Afas 鄭秀妹(2016調查)
Ilisin 年祭(2017-2016調查)
☞照片版權為本人、當事人以及部落所共有
部落族人請隨意取用
如有商業使用
請先取得三方授權同意。
Ilisin 年祭;Tisilan 靜安
@照片出處:(2017調查)
Ilisin 年祭;Tisilan 靜安
@照片出處:Imay 伊麥·阿蹦(2016調查)
Ilisin 年祭;Tisilan 靜安
@照片出處:Tingo’ 林秀麗(2016調查)
Ilisin 年祭;Tafokan 三富橋
@照片出處:Pihay 林美花(2016調查)
Ilisin 年祭;Tafokan 三富橋
@照片出處:Pihay 林美花(2016調查)
Ilisin 年祭;Cawi’ 靜浦
@照片出處:Dongi 鄭香蘭(2016調查)
Ilisin 年祭;Cawi’ 靜浦
@照片出處:Dongi 鄭香蘭(2016調查)
田野調查日記-水源地調查
主題:水源地調查 | |
訪談對象:林玉蘭 | |
訪談時間:2017年8月6日 | 訪談地點:黃金妹家中 |
訪談內容:
午後,依舊陽光普照,我們來拜訪林玉蘭阿嬤,這次是延續7月17日部落地圖工作坊耆老指認地名時,提及的水源地理位置以及水源地。那時林玉蘭阿嬤有說到以前老人家踩水的兩個地方Falusi以及Ciluoan。 我們與東華大學拍攝紀錄片的同學一同去拜訪林玉蘭阿嬤,不過阿嬤當時不在家裡,而是她的朋友黃金妹家。我們在圍牆外,還未進到黃金妹家便聽到阿嬤與朋友們的談笑聲。林玉蘭阿嬤看到我們還開玩笑的說「我們是誰?要做什麼?」,而我們就一一做了簡短的自我介紹,也解釋我們來的目的。 一陣閒話家常後,我們便問阿嬤關於上次提到的兩個水源地,Falusi以及Ciluoan,他們到水源地採水的經歷。阿嬤說通常都是早上上山,直到傍晚五點的時候下山,她們往Falusi踩水,而Falusi這條線是從民國九十二年開始接的,以前他們從pararan為起點(三富橋附近),但現在因為地形與時間上的考量,則是從長虹橋為起點上山,到Falusi大概六公里。回憶起第一次採水的經驗,阿嬤說她第一次去採水是在五十多歲時上山,因為當時用管線,所以才需要上山接水,而他們會徵求自願者組成一個隊伍上山,一組大概有76戶,主要是取的Ciluoan水。聊到上山時會帶的裝備時,阿嬤與她的朋友們都說會背刀、鋤頭、鐮刀等工具,也會帶便當,便當裡面就會裝sirao(鹹豬肉)、futing(魚),阿嬤說有時候懶惰沒有時間煮菜,就只帶辣椒、生薑或是灑一點hana,然後直接採山上的野菜當一餐。 問起阿嬤怎麼知道水源地,阿嬤說以前老人家放陷阱的時候就知道水在哪裡,因為獵人找動物會依循著有水的地方找,就知道哪裡有水源。而上山時他們跟著召集人馬耀阿公。若遇到地勢較陡的地方,他們會用用保特瓶量水平,量可不可以上去,阿嬤拿起保特瓶模擬。阿嬤分享他在山上的經驗,她說有時候工作太累,她們就直接在山上過夜,用溪水在山上洗澡。 之後談到禁忌,林玉蘭阿嬤說寡婦或是鰥夫不可以上山,只能待在家裡,不然會沒有水。阿嬤回憶起上山的經歷,她們會一邊拿著水管一邊唱歌消除勞累,而當阿嬤在唱歌時,一旁的阿公因聽到這首歌想起老人家的辛勞而留下感動的眼淚,阿公說這是一首悲哀、感動、又開心的歌曲,可以聽見老人家為了完成工作而努力,辛苦的上山,他們在唱的同時也在消除疲勞。 阿嬤與她的朋友們之後也唱了好幾首歌,是他們在上山時會唱的歌曲,在阿嬤的歌聲中,彷彿可以看見以前老人家上山的情景,為了採集山水而跋山涉水才到目的地,肩上還扛著水管,雖然阿嬤們開心的唱著這些歌,但從中卻也聽見他們的辛苦也帶著悲哀。 |
|
相關資料:音檔0019、音檔0020 | |
採訪者:伊麥、潘佳恩、陳倩雯、吳智剛、林妤瓊、林婕 |